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科研攻关到产业帮扶,华南农业大学“膜秸新生”团队始终秉持“科技兴农、实干助农”的初心,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带到乡村,为农民增收、农村振兴贡献力量。2025年5月安安查配资查询,团队再次启程,前往肇庆市广宁县海鹏竹纤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鹏公司”)进行第五次技术考察学习,并走访仁尚里村,见证当地村民年收入增长、返乡青年增多、留守儿童减少的可喜变化。
膜秸新生团队下乡考察。
科技赋能产业 校企合作共促发展
早在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就与当地广东海鹏竹纤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农林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落地应用。同年,学校与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聚焦农林生物质资源和废弃塑料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研发。作为团队的技术支撑单位,海鹏公司在“膜秸新生”团队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了农林废弃物的高效转化,生产出绿色环保可循环强度高的竹塑复合材料,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团队负责人陈磊对海鹏公司员工现场技术指导。
2024年5月,团队第五次来到海鹏公司,重点考察了木塑复合材料生产工艺、市场推广以及工人工资待遇情况。团队负责人陈磊表示,双方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在产品的配方、工艺以及加工装备上均实现了质的飞跃,产品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增产增效,带动当地就业,工人工资待遇不断提升,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环保的双向奔赴。
扎根乡村 见证振兴之路
完成企业考察后,“膜秸新生”团队来到仁尚里村。在与村支书的交流中了解到,全村1300余位村民中,近400名青壮年,随着海鹏公司等村镇企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以海鹏公司为例,其生产岗位薪资普遍4500元以上,在当地极具竞争优势。过去,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如今,海鹏公司及周边生态农业企业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乡。村民李叔笑着说:“我儿子以前在佛山打工,现在回来在海鹏公司工作,既能赚钱又能顾家,小孩也有人照看了。”随着农林废弃物得到规范处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田间地头干净整洁。
初心不改 助农之路永不止步
“看到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以及当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就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陈磊感慨道。他的家乡也曾深受白色污染(农膜、废弃塑料等)之苦,同时大量秸秆等农林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决心投身生物质资源高值化研究,一干就是八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技术难题,更要让农民真正受益,让农村焕发生机。”
此次调研结束后,团队将在实验室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同时,团队计划联合当地政府和企业,扩大秸秆、竹材等农林生物质资源回收范围,设立多个合作社进行回收,积极与企业开发合作新技术新产线,共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民受益。
助农 我们一直在路上
从实验室到田野,从广东到更远的乡村,“膜秸新生”团队将继续用科技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已在广东肇庆广宁县生根发芽,而他们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安安查配资查询
嘉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